上海师大名师大讲坛走进附属第二实验学校

发布者:网站助理员发布时间:2021-05-31浏览次数:501

2021年5月27日下午,我校基础教育发展中心郭长江副主任及影视传媒学院翁敏华教授、陈劲松教授一行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为全校师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 “守护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文学讲座。吴钟铭副校长主持了本次讲座,区语文教研员周静老师聆听了讲座。

翁教授的讲座围绕“守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依次从和谐天人、和谐人事、和谐身心三个角度,娓娓道来节日中蕴含的生命关怀这一丰富内涵。首先从“节”在说文解字中的本字“莭”介绍“节”的本义,原来我们的祖先用竹子比喻日子,平时的日子像滑溜溜的竹筒,节日就是竹子中突出的部分,启示着节日就是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日子好好过、精心过。接着,翁教授介绍节日的三大起源,并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先民们能动地适应自然、亲近自然,比如端午节提醒着我们要避开午时避开毒虫百脚,中秋节提醒着我们别忘记欣赏溶溶月色。

此外,翁教授还特别提到节日在和谐人事和和谐身心的重要作用,这一点让大家耳目一新。重视传统节日,是给我们的身心提供有效的时间节点和平台。以传统节日的名义,我们可以凝聚在一起,增加我们的缘分。节日就像是时间隧道,联通着古今,联通着今后。翁教授的讲座,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传达着节日中蕴含的生命关怀这一丰富内涵。


如果说翁教授的讲座如春日和风,丝丝入扣,那么陈劲松教授带来的讲座则像夏日骄阳,闪闪夺目。陈教授的讲座主题为“赶一场生命救助之约——也谈端午的生命关怀和精神传承”。陈教授爽朗幽默的开场白激活了全场同学的热情和阵阵笑声,但讲座绝不仅仅是欢声笑语。陈教授以韩国申遗端午节为切入口,细细道来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禁忌、节俗。接着,陈教授以中日两国动漫代表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具体例子,对比了中日传统文化中龙王信仰的差异。

陈教授语语重心长地指出:目前我们的国漫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不够,青少年一代对他国传统俗了解有时甚于本国民俗。青少年一代在开拓文化视野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不可忘本。最后,陈教授还结合自己在韩国江陵市参加端午祭的经历,提醒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在放眼望世界的同时,既要增强文化包容感,也要取其精华,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一重任是青年一代肩上的使命担当。陈教授风趣幽默的讲座,融趣味与睿思于一体,在不知不觉中向所有师生传递着责任与担当。

精彩的讲座结束后,附属二实验学校的四位语文教师和两位同学作为代表,借着宝贵的机会向翁教授和陈教授进行互动交流。老师们立足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思索。比如青年教师刘璐老师提出: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民俗的古诗,《寒食》《游山西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中的乡土乡情?陈教授和翁教授提出: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一些民俗确实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可以在传承中融合现代生活元素,让民俗贴近生活。张薇老师向教授求教:是否可以在低年段以体会节奏和韵律的愉悦;中高年段深度学习,培养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初步领略艺术表现手法,对作者创作和情感的跨时空理解,拉进古诗和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是否会有更深刻地认知与感悟?两位教授充分肯定了张老师的探索与实践并希望张老师能在孩子们心中坚持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互动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从传统文化与文化碰撞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在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中,青年一代应该如何看待逐渐复兴的国潮热?两位教授肯定同学们的文化自觉,殷切地希望青年一代能接好民俗文化的接力棒,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坚守,对民俗文化多一份了解和敬畏,真正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民俗之美,翁教授在现场用昆曲清唱了一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全场掌声雷动。翁教授还将自己的著作《昆曲雅酌》赠送给学校的师生,以此勉励青年师生亲近并发扬优秀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一场文化讲座盛宴,让二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相信越来越多的学子们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亲近传统文化,多一份使命担当,多一份文化传承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