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基教集团童话教研共同体研修工作坊与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联合教研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正式开启。本次活动以“探索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童话创编的课堂教学策略”为主题,旨在通过课堂展示与专家引领,深化对童话创编教学的理解与创新。杨浦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卓倩及语文中心组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生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基教集团童话教研共同体校教师代表、平三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共同参与,搭建起校际教研的优质平台。

活动伊始,平凉路第三小学杨璐老师呈现了《我来编童话》的精彩课堂。她首先以“重温童话”唤起学生阅读记忆,引导他们感受童话的想象魅力,自然引出“我来编童话”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随后,她通过词语展示与解读,帮助学生梳理童话的基本要素——角色、时间、地点,并指导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初步构思故事情节。最后进入创编环节中,杨老师以范例朗读为引领,点拨“动作、语言描写让故事更生动”的表达技巧,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课堂上,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逐渐成形,学生作品通过投屏展示,童趣盎然、构思新颖,充分展现了学习成果与创作热情。整个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体现出以“想象激趣、方法引领、创作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上海师范大学李学斌教授带来专题讲座《童话要素及其创编要诀》,从儿童文学理论与课程教学论的交叉视角出发,系统阐释了童话的文体特征与创编规律。李教授从“何谓童话”入手,指出童话以幻想为本质特征,以“隐喻”与“游戏精神”为文体核心,以审美想象表达儿童心理与情感世界,以虚拟的情节折射现实。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李教授重点解析了“拟人体童话”的构成要素与创编逻辑,提出童话创编应从“以物喻人”的想象逻辑出发,依托物性特点赋予角色生命意蕴。随后,他结合经典文本深入剖析童话中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呈现,通过生动范例展示了童话创编中“拟人化”“趣味性”与“意蕴性”的统一。在讲座的最后李教授强调,童话阅读与创编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实现“现实与想象、身体与精神”和谐发展的途径。教师应立足童心,理解童话,借助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想象与情感表达,让童话真正成为促进语文素养与心灵成长的沃土。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聚焦童话创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课堂观摩为依托,以专家讲座为引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在交流互鉴中凝聚智慧,在共研共思中促进成长,不仅为大学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协同搭建了平台,也为区域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感悟
课堂上,当学生围绕“蚂蚁、月亮、森林”等元素展开想象,用“小蚂蚁举着月光灯笼给迷路的甲虫引路”这样的细节描写打动全场时,我深刻体会到李学斌教授强调的“幻想要依托物性”的真谛。过去我常担心学生“想太远”,但李教授以啄木鸟拟人为例的讲解让我明白,合理的想象恰恰需要扎根于事物本身的特性——就像学生笔下“会治病的啄木鸟医生”,既保留了动物习性,又赋予人性温度。后续教学中,我计划将“反复循环式情节”融入日常训练,比如让学生用“三次尝试”结构改写《龟兔赛跑》,在重复中强化逻辑与悬念,让童话创作既“天马行空”又“有理可循”。
——平凉路第四小学 陶醉老师
杨璐老师的课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低段童话教学”的新思路。当她用三组词语引导学生自主组合“角色+时间+地点”时,学生提出“圣诞老人在海底给鲨鱼送礼物”的奇思妙想,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常把“创编步骤”教得太死板,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天然创造力。李学斌教授的讲座更像一场及时雨,他分析《青蛙卖泥塘》时指出“角色态度转变推动情节”,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过去总让学生照搬“起因-经过-结果”框架,却忽略了“角色成长”这条暗线。未来我会尝试用“故事山”图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起伏,结合《大象骑自行车》的案例,引导他们在“犯错-担当-解决”的逻辑中,让童话既有童趣又有“成长的重量”。这次活动更让我感动的是校际教研的力量,当不同学校的老师围坐讨论“如何平衡幻想与真实”时,我看到了教育者对“守护童心”的共同追求。
——平凉路第三小学 顾佳玥老师
杨璐老师的课巧妙之处在于“用童趣点燃童趣”——从回顾《安徒生童话》到当场投屏学生作品,全程以学生为中心,这正是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生动实践。李学斌教授提出的“童话多元主题”更具启发性,他以《大萝卜》为例解读“生命和谐”“爱的融合”等深层价值,提醒我们:优秀的童话教学不仅要教“怎么写”,更要引导孩子思考“写什么”。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跨学科融合尝试,比如结合美术课设计童话角色形象,让想象从文字延伸到更多表达维度。
——平凉路第三小学 吴佳颖老师
今天,杨璐老师和李学斌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教学研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童话教学的认识。首先,杨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我来编童话”的习作教学课。课堂伊始,杨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童话的要素,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当堂写作做铺垫。接着,李学斌教授深入浅出地对童话要素进行了解析,即童话应以想象为核心,兼具形象、情节、结构、主题等要素。
本次教研学习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在掌握教学方法的同时,要需要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能针对不同类型文章和课型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设计。就童话阅读教学而言,教师要读懂一篇童话,首先要对童话有深入的认识,要去关注文中的想象逻辑、人物形象、主题主旨等要素,才能将童话教学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落到实处。
——上海师范大学2022级本科生 刘思睿
杨璐老师的课堂以熟悉的童话导入,通过层层引导让学生掌握童话的基本要素,激发想象与表达,随后她借助范文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把故事写具体,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我从中体会到了教师在童话创作教学中应当起到“引导想象、激发表达”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写”,教师的提问、范例与互动,都是启发学生自主生成的关键。
李学斌老师则让我真正明白了“何谓童话”,他指出,童话的首要要素是“想象”,童话要“飞起来”,要具备新、奇、趣的特点。李老师通过举出“跳舞的本子”等生动例子,阐明了想象在童话中的重要作用,又结合《大萝卜》《青蛙卖泥塘》等作品,深入分析了想象、形象、情节、逻辑、主题、结构等要素在童话创作中的意义,使我受益匪浅。过去我面对童话的创作会更多关注“叙事”本身,而忽略了“童话”的独特特质,李老师让我认识到,只有认识到童话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其中的趣味与深意,才能创造出好的童话故事。
——上海师范大学2025级研究生 周晓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