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第二期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工作坊首次教研活动于2025年10月2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成功举办。项目主持人、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副院长刘兰英研究员,上海市特级教师潘小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校长郭丽芳校长、副校长唐春华等专家、领导出席,研修工作坊全体学员、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数学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团队成员等60余人参与活动。

课堂展示:
技术赋能解痛点 小初衔接促融合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观摩,由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杨杰老师和上海师大第三附属实验学校王雯青老师各上一节数学研讨课。
杨杰老师依托“三个助手”数字化平台,创新性地开设了一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充分利用技术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充分展现了三大特点:一是动态演示突破抽象概念,即通过平台动态演示图形翻折重合过程,直观解决传统教具静态展示的局限,帮助学生理解“对称轴”本质;二是实时反馈精准诊断学情,即平台即时捕捉学生典型错误(如混淆“对折”与“剪拼”、误判斜向对称图形),教师针对性纠偏,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支撑;三是探索拓展深化思维,即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图形拼摆斜向对称图形,并通过平台验证翻折效果,培养空间观念与探究能力。

王雯青老师立足小初衔接,开设了一堂六年级的《有理数的加法》课,通过三类算式分类探究有理数加法规则。此课在贯通学段融通算理教学上有新意,具体体现在:用知识溯源激活经验,即从小学“正数、零的加法”引入,衔接负数运算,梳理算理共性(计数单位累加);分类归纳建构体系,即引导学生将算式分为“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与零相加”,自主归纳符号与绝对值法则,强化分类思想;双路径验证实用性,即结合数轴直观与计算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凸显数形结合优势。

校长致辞:
在研修坊平台中更好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郭丽芳校长致欢迎辞。郭校长对各方领导和教师代表来学校观摩课堂和研讨表示欢迎和感谢,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与取得的成绩,也表达了对学校深化内涵发展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更高期待,祝愿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说课反思:
精准把脉寻课题 教研一体明方向
说课环节,杨杰老师聚焦《轴对称图形》单元设计,剖析“技术赋能”如何攻克概念抽象、操作繁琐等痛点,强调数字化工具对学生几何直观素养的支撑作用。王雯青老师则从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分析六年级课堂定位,提出通过口诀提炼、数轴建模及分类思想渗透,弥合小初知识断层。


研讨互动:碰撞火花聚共识
分组研讨与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老师们对两节课进行了充分激烈的研讨和互动分享。每个小组分别交流了观课体会和分析观点,提炼出两节课的创新点。杨老师的课例充分展现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动态演示—实时反馈—分层支持”闭环,为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提供新范式。王老师的课例以分类思想贯通算理,强化符号意识与逻辑思维,破解小初割裂难题,在小初学段衔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方面提供了教学新视角。同时大家还就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专家引领:研教共生启新思
专家点评环节,特级教师潘小明高度肯定了两节课的“真问题驱动”设计,欣赏杨杰老师一课在生成性问题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王雯青老师的课例通过分类归纳实现算理结构化的创意设计。同时建议老师们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用例证方法说明如何创设问题空间激励学生更好地基于整数加法经验迁移探究自主构建有理数法则。

刘兰英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两节课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分类和归纳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渗透数学思想的成功之处,并就如何平衡现代技术数字化教学与操作传统数学学具以更好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如何基于“数学化”的理论视角改进优化两节课的教学实效、如何创设更复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提出了精辟见解。

微讲座:从课堂到课题的科研路径
结合本次研修活动主题,刘兰英做了题为“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选题与设计”的微讲座。她从如何认识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怎样基于实践问题选择科研课题、如何恰当地陈述科研课题名称、怎样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案等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将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这一话题,鼓励研修学员从课堂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反哺于实践。

本次活动以课堂实践为土壤,以专家诊断为养分,助力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题、在科研牵引下优化教学”。工作坊将持续深化“名师引领+同伴互助”机制,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蜕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