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2日,中国海军发布的“号外”视频中,头顶大圆盘的空警-600、如光滑银色飞镖的歼-35、机头斜切如锋刃的歼-15T,纷纷以与它们庞大身躯毫不相衬的轻巧姿势从福建舰上弹射起飞。这些场景无不让国人欢欣鼓舞,对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松江分校的徐嘉昊来说更是心潮澎湃。
这个曾躺在白血病化疗病床上的少年,多次在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全国总决赛中斩金夺银,荣获“最具潜力航空工程师”“中国航协航空文化传播使者”等称号。他用“成为一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的梦想,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航空诗篇。

病房里的“空气动力学”:
疼痛无法拦截的航路
徐嘉昊从小就喜欢飞机,幼年的病痛,让他格外向往自由飞翔的蓝天。而立志参与飞机设计,可能还源于一次阅读时的“刺痛”。徐嘉昊在阅读《现代飞机鉴赏指南》时发现,整本书竟没有一架中国制造的飞机。妈妈当时一个看似漫不经心、又有些不严谨的解释——“中国的飞机起步晚”,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服输的种子:“我将来要去造飞机,让中国飞机引领世界航空!”之后,在观看《空中浩劫》纪录片时,空难带来的悲痛更让他坚定了信念:“我能不能造出基本不会发生空难的飞机呢?”一颗兼具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的梦想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在身体最疼痛、只能卧床的时候,航空纪录片和书籍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他的病床前摆满了飞机模型,他还常常与医生护士分享自己“造飞机”的梦想。“当我沉浸在纪录片里,或者跟爸爸妈妈聊飞机、玩飞机时,时间就过得很快,甚至忘记了疼痛,只想着‘快点长大,早点去造飞机’。”因为他的坚强与乐观,上海市阳光爱心志愿者服务总队为他颁发了“勇敢小战士”奖。
“如今,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国产大飞机C919开始量产,在今年九三阅兵仪式上展示的歼-20S、歼-35等也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了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徐嘉昊说,“科技的发展是无限的,只有我们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航宇中心的“深度巡航”:
用脚步丈量梦想的尺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徐嘉昊深知,他的航空梦绝不止于书本和纪录片。康复后,他迫不及待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去参观全国各地的“航空圣地”,将理论知识与亲身感受深度融合。
“四五岁的时候,家门口的上海航宇科普中心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打卡了多少次都已经记不清了。”徐嘉昊笑着说,“年龄再大一些,我几乎把全国各地的航宇中心都跑了个遍……”从上海的航宇科普中心,到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民航博物馆;从沈阳的沈飞航空博览园到成都的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从珠海航展的现场到C919大飞机总装车间……每一次参观,都让他离梦想更近一步。
其中,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的参观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那里,他不仅看到了陈列着的歼-20全尺寸样机,还有幸目睹了歼-20A换装WS-15发动机进行地面试车的震撼场景。“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距离我国前沿航空装备的研发如此之近。”他回忆道,“当时的我实在是太兴奋了,好像我就是研发团队中的一员,为这一次的试验成功而激动!”这次经历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巨变,也让他更坚定了投身其中的决心。


模拟器上的“人生首飞”:
将蓝图转化为
腾空的实感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徐嘉昊认为,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前瞻性思维以及强大的韧性和抗挫能力。“我第一次组装的飞机模型,飞上天空不到10秒就坠毁了。”他笑着提起第一次组装飞机模型失败的经历,并解释道:“在成为真正的飞机设计师之前,总要摔坏那么几架飞机模型。”
为了更近距离地触摸航空,徐嘉昊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模拟飞行训练,已累计800-900小时的模拟飞行训练时间。模拟飞行是基于飞行动力学、飞机系统等仿真建模技术构建的虚拟飞行场景。“通过模拟飞行训练,我已经熟练掌握了起飞降落、姿态控制等基础飞行操作,更锤炼了在恶劣天气、特殊地形、飞机故障等特殊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徐嘉昊告诉记者。
这份在航天上的坚持也带来了学习上的硕果。“它促进了徐嘉昊在物理、地理、英语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了他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上师松分的校长汤晓春向记者介绍徐嘉昊的榜样力量。带病复学后的他,勤奋学习,获得过数十次校、区级奖项,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少先队员”和“行为规范示范生”,汤校长表示,徐嘉昊的成长故事激发了更多同学向上、向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徐嘉昊的座右铭。在追梦的道路上,他自强不息、稳步前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少年强则国强”。今年,徐嘉昊入选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与命运抗争、自强不息的故事,更是新一代中国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