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校长吴宝英:农村的孩子不缺少智慧,缺少的是资源、平台和师资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   吴宝英

她扎根农村教育32年,先后担任嘉定区南翔劳技教育中心、嘉定区南翔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等三所农村学校的校长,期间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3项、全国“十一五”课题子课题(实验校)1项,承办市级层面学校展示活动23次,引领一批又一批纯朴的农村师生实现了幸福成长、卓越发展的梦想。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育德之星、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最美校长、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嘉定区教书育人模范等称号。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应当为农村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说这句话的,是刚刚获评202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的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校长吴宝英。她扎根农村教育32年,用顶尖的资源、丰富的平台、优质的师资点燃农村师生的梦想,诠释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引顶尖资源,叩开艺术之门

小皮鞋跟着节拍轻轻点地,身体随着风箱的开合微微摇晃,优美的旋律从指尖缓缓流出,舞台上的孩子们个个精神饱满、自信飞扬。这支响当当的“小海狮手风琴乐团”便来自于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这支成立仅5年多的乐团已连续多年斩获“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节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展演活动金奖,学校也成为了沪上首个“手风琴艺术特色学校”。

谈起如何将一所农村学校的手风琴乐团创办成上海艺术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时,吴宝英校长告诉记者:灵感源于自己在南翔小学时期,发展民乐乐团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顶尖资源实现快速突破。

 2020年,“小海狮手风琴乐团”成立之初,为了全力推动乐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吴宝英校长积极争取资源,购置乐器、聘请专家,为乐团提供一流的硬件保障与专业支持;亲自牵头,与国际手风琴联盟、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上海音协等权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的资源,邀请上师大音乐学院前任院长李聪教授等国内外顶尖专家莅临指导;支持乐团参与“上海之春”“长三角展演”等重要赛事与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乐团走向社会大课堂,在文化场馆进行红色与传统文化展演活动等。 

我居然在学校里见到了国际顶级手风琴演奏家!”乐团成员管宇威欣喜地告诉记者,2023年,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米高·帕特里尼,国际手风琴联盟艺术委员会主席、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亚历山大·谢利瓦诺夫等世界顶尖手风琴演奏家来到学校,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殿堂级演出。这次与国际顶级大师面对面的机会对管宇威的触动最大,也让他明白了:原来,学好艺术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学校音乐老师胥慧萍把吴宝英校长的默默付出看在眼里,作为“小海狮手风琴乐团”的指导老师,她十分感慨:“校长的大力支持、专家的高位引领、团队的紧密协作,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陪伴每一个‘小海狮’在音乐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搭多样平台,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吴宝英校长持续关注乐团课程化、梯队化建设,推动手风琴教学融入日常音乐课堂,形成“普及—提高—精英”三级培养机制,保障乐团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储备。她强调“每一个孩子都应在艺术中闪光”,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音乐表达,真正让手风琴乐团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

 “刚开始上台演出时,我的手是抖的,笑脸也是僵硬的。可是随着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多,你看,现在的我越来越自信、大方,也越来越享受登台展示的快乐。”乐团成员陈逸宁告诉记者。

 “我喜欢手风琴,它现在是我最好的朋友。”“手风琴让我登上了更高的舞台,收获了自信。”“手风琴是一把阶梯,让我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说起参加手风琴乐团带来的好处,乐团成员们七嘴八舌,都忍不住分享自己的收获。原来,“小海狮手风琴乐团”的成员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登台表演中,提升了专注力、自信心、艺术审美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

作为指导老师,音乐老师胥慧萍有着和孩子们同样的感受。“我们深切感受到乐团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心灵的塑造与人格的成长。”她告诉记者,“特别是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奏响《初光》、在孔子博物馆演绎《鹿鸣》等经典作品时,孩子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进行一场场生动的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教育。他们用琴声讲述中国故事,用音乐联结中西文化,这是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最自豪的时刻。”

今年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牵头下,学校与上海保利大剧院进行“管校美育共建”签约,孩子们的美育课堂从学校教室延伸到大剧院的剧场,在“浸润式美育生态”体验中感知艺术之美。“馆校双方将在课程开发、实践研学、师资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让艺术真正融入学生成长血脉。”吴宝英校长满怀期待。

育研究型教师,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优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在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每一位老师都是研究型老师!” 吴宝英校长骄傲地介绍道。为了培养更多优质教师,除了邀请专家进校指导、走出去观摩学习之外,她创新推出了“一题多课N个案例”教科研模式,让骨干教师、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参与课题研究,解决课堂问题,让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青年数学老师徐琪参与了学校骨干教师孙敏虹《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智能笔在小学数学高阶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这一课题。“这样的课题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很有意义!”徐琪告诉记者,“参与这个智能笔课题后,我在作业设计上更得心应手了,能较精准地把握高阶作业的要点,还学会借助智能笔的数据反馈,更高效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未来,我也想尝试去申报课题进行研究。”

 “我们要让每个老师都成为爱学习、能实践、会反思的研究型教师,积极探索,勇敢试错,得到精华。”吴宝英说,“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也可以破解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难点,帮助他们收获职业幸福感。”

在教师培养上,慧眼识珠的吴宝英校长还曾挖掘了朱燕青老师这块“璞玉”,历时三年系统培养,帮助她成为嘉定区首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实现了嘉定区小学数学领域“零的突破”。当时,为了实现“农村教师评特级”的梦想,吴宝英校长四处奔波,申请人才柔性流动经费、展示研讨活动机会、教学专著出版指标等。她还三顾茅庐拜访名师,邀请上海市数学领域的权威曹培英担任导师,帮助朱燕青老师梳理理论成果,提升理论素养。“更多的时间,吴校长陪伴在我的身边,与我一起整理资料、撰写小结、学习文献、模拟演练,她的这些默默付出最终成就了现在的我。”朱燕青老师回忆说。

如今,作为嘉定区南翔学区小学学段负责人,吴宝英校长已经尝试将“一题多课N个案例”教科研模式在南翔学区其他学校推广,引领4所小学共7名教师被评为嘉定区“双名工程”工作室主持人,助推南翔学区获评首批上海市示范性学区,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同时,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还持续向区域内其他学校输送骨干教师,鼓励优质师资学区内流动,构建“美美与共、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农村孩子不缺智慧,缺少的是资源、平台和师资。”这是吴宝英校长一直坚信的教育理念。32年里,她用教育实践点亮了农村孩子的梦想之火,也点燃了农村教育的希望之光;用教育实践生证明了:只要给予足够的资源、平台和师资,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办出优质教育,农村师生同样可以绽放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