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援疆路 一生桃李情 ——记上海市“四有”好教师肖铭

发布者:网站助理员发布时间:2022-10-11浏览次数:165

 他最喜欢的格言,一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另一句是: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喜欢自己是水,而蕴育年青一代师生拥有奋进之火、创造之火。正是这种觉悟,使他能做到处惊不变。不为功利所扰,开拓创新,潜心育人。——题记

 近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组织评选公布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领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喀什第六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肖铭光荣上榜。

 在37年的基础教育生涯中,肖铭自觉把“立德树人”放在心上,关注德育,坚定“没有小学校、只有大教育”的信念,坚持研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在民族地区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文化润疆”,为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才智。

 肖铭,男,1964年6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援疆教育人才团总领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喀什第六中学)校长。派出援疆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党委书记。    

 曾先后多次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上师大优秀党员、上海法治教育优秀校长、优秀干部;曾获“2009-2019中国学校管理与创新十佳案例”。

 专著:《电化教育基础》《人生,从高中起飞》。

 肖铭21岁本科毕业走上讲台,已走过37年的教育生涯。从大都市重点高中校长、走到农村初中校长、再到边疆学校校长,21年的校长岗位经历使他“沾沾自喜”于自己像水一样“一路走远、走到底”的奇特经历。肖铭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参悟、学习水与火的品质,正如他最喜爱的两句格言一样,处惊不变,不为功利所扰,开拓创新,潜心育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肖铭无论是在都市品牌学校,还是乡村薄弱学校,还是边疆民族学校,肖铭都根据学校实际,始终自觉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放在首位,坚定“没有小学校,只有大教育”的信念,始终挺起“教育,国之大者”肩膀。不为功利所缚,胸怀理想,心系育人。

 “最好的学校德育一定是把德育内化为学校的一种文化。”2009年他升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校长,并直管德育。他围绕培养“中华精神、世界眼光、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的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三线”“四主题”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三线”即班级德育课程、学校文化主题月和学生成长导师制;“四主题”是文明修身、自主发展、人文情怀和国际理解,由此构建了全员德育的格局。2010年开始,肖铭根据高中生成长特点在学校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编写了《人生从高中起飞》一书。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组织干部、教师大家一起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肖铭曾说,“德育不是空洞的概念,德育工作需要以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为载体来开展。”2010年始,每年寒暑假,他都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每年都要拿出三天时间,精心组织开展,高一学生深入鲁迅故里,开展“绍兴文化之旅”,高二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参观雨花台、,开展“南京励志之旅”,带领高三学生来到大学、上海城市规划馆参观学习,到人才招聘市场去调查人才需求趋势,了解社会发展、做好人生的未来规划,开展“上海创新之旅”。肖铭所领导的学校德育模式坚持多年,收获了成效,并成为育人模式得到推广学习。学生品行、办学质量受到广泛赞颂。

 2019年肖铭支教来到农村初级中学担任校长,他根据学校特点,把推进“励志教育”作为育人的抓手和起点,构建一系列育人机制,作为学校提升教育能力和质量的基础。亲自带头“一对一帮教学生”促进形成“关心每一个孩子”的风气,有力提高了学生、学校、家长的信心。

 2021年,他跨越万里来到南疆喀什支教,担任喀什第六中学校长。他根据南疆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他设计并亲自实验《“山海同心”思政人文综合教育活动课程》。通过阅读认知、体验表达、行走考察三大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话、中国诗、中华史、中国路、中华志的多方位文化思想教育和“认知、情感、美感、意志、行动”多方位的浸润,来探索开展“五个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包括十八门课程的完整体系。为了保证课程高质量实施,他引进上师大人文学院《中华文史经典精读》课程,请院长和近十位教授通过线上线下为当地师生讲课。学校缺少中国书画方面的教师,他就自己编写《中国书画欣赏与表达》讲义,带教当地教师,每周六晚上用近两小时时间,亲自给学生开课,受到当地师生的赞扬。

 “培养创新人才,事关国家未来,是教育事业的皇冠。而培育创新人格是皇冠上的明珠。”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肖铭认为“创造无类,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质。”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工作期间,2014年他探索科创教育组织新模式,巧用“自组织”组织特性,提出“包容、共享、自主、创生”的组织理念,开创了“新书院”形态下的科创教育模式,激发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掀起学校科创教育活动的热潮。2018年,学校的教育成果《包容、共享、自主、创生——“新书院”形态下的科创教育实践》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2018年,学校新增5个国家发明专利将书院科创教育成果推向新的高度。学校还多次将学生送往国际科创舞台,在德国、韩国的创新大赛中获奖。其中,《人民日报》以《让成长的经历更丰富》为题,表扬了新书院的考察探究活动。


 来到乡村初中之后,他也在学校因地制宜推动科创教育,把乡镇科技节办到校园里,扩大科创教育影响力,推动乡镇政府支持学校科创教育。并鼓励年青教师担任科创辅导员。发现鼓励青少年创新积极性,培养出了市级小研究员和区级小研员,形成了学校科创特色。提振了学校发展的信心。

 来到南疆工作之后,他积极推进上海援疆支助的四个数字化实验室和一个航天科创馆和科学安全教育馆的建设。建成使用后,又组织师生培训学习,有力宣传普及了科创教育。他积极联络上海援疆前后方,筹备“科创进南疆”科创普及活动。推动科学普及教育,激发南疆地区民族学生创造活力。

 “教育,应体现她的温喛。”这是前几年,肖铭为《上海教育》杂志写的社评文章的题目。他在文中写道:“要让教育变得温暖,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

 他本人对“教育之爱”的理解和诠释,也是他自身办学行为的总结。在担任十年高中校长期间,他很早就推进了“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学生生活,提升校园生活品质”的变革,引导要求教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减少作业时间留给孩子们用于阅读;他把图书馆的书转出书库书架,放在每个班级对面开放教室里,为学生建上“身边的阅览室”;他为每一层教室的女生、女老师建一间“女生休息室”,方便女生上体育课和其他需要;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校建设里。

 转到初中做校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成了他的工作誓言。来到南疆工作,他更是把教育的温暖,带到了更需要帮助的边疆。自己承担与学校重点困难民族孩子的帮扶结对。当他发现孩子有足球技能后,就引导孩子发展特长。经常到训练场看孩子训练,找孩子谈心。发现有伤就亲自带孩子去治疗。带孩子转商场买足球鞋、运动服。寒假到了,帮孩子列训练计划,安排假期生活。一个学期过后,教练找到校长,兴奋地说,孩子踢上主力位置了,学习成绩也长了。班主任也说,孩子现在已不用他太操心了。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没有大爱难有生态。大爱无言,润物无声,集合教育资源,呵护创新生态,肖铭一直在坚守,一直在努力,他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一位好老师,好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