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海师范大学基教集团童话教育共同体研修工作坊与上海师大青浦基教集团联合教研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学校剧场隆重举行。本次工作坊以 “当《格林童话》遇到教育戏剧”为主题,旨在探讨童话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与应用,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参与。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青浦基础教育集团、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学校承办。参加本次活动有:上海师大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李晓芳,青浦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张筱琳,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基教科小学段负责人余章,上海市特级教师、青浦佳禾小学校长徐玉兰,上海师大教育学院教授丁炜,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徐俊,上海师大影传学院副教授陈劲松,上海师大附属青浦实验小学校长季隽、上海师大附属青浦重固学校筹备组组长何威、青浦区重固小学校长周立、青浦区沈巷小学校长马殷㼆、青浦区金泽小学校长蒋建英,上海师大附属青浦实验学校书记、校长张葳、上海师大附属青浦实验学校副校长宋青,以及童话教研工作坊教师代表、青浦区语文教师代表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志愿者同学。活动由工作坊坊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星辰博士主持。
活动开始,张葳发表开幕致辞,以 “破壁、炼金、共生”三个关键词阐述童话工作坊的教育价值,为工作坊拉开精彩序幕。
接着,徐俊带来了以《教育戏剧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为主题的微讲座。他指出,“教育戏剧”概念的复杂性源于行动解释、术语翻译与汉语用法三方面的缠绕,并着眼于观演关系对作为应用戏剧之一种的“教育戏剧”进行界定;教育戏剧作为教育手段,可服务于官能训练(口语表达、自信心等)、艺术教育(戏剧教育内容)及中小学综合教学。其优势在于通过假装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提升学习兴趣和专注力,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安全地应用技能,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想象与扮演,让神奇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中发生”。
在教学展示环节,上海师大附属青浦实验学校陈书欣老师、上海师大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黄萱老师、上海师大附属外国语小学陈馨怡老师以及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朱韵玲老师围绕《格林童话》之《自动上菜的桌子、吐金子的毛驴和自个儿从口袋蹦出来的棒槌》这一经典篇目,展示了融入戏剧教学法的童话阅读教学形式。四位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互动,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中深刻理解童话故事,现场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
随后的教研论坛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徐玉兰对展示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创新教学形式有效融合了童话故事与戏剧教学元素,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教育戏剧课堂实现了 “有意义” 与 “有意思” 的统一,立足语文学科本体,遵循童话文体特征,让学生在六十分钟内全情投入,在“做中学、玩中学”。丁炜进一步指出,教育戏剧顺应了杜威提出的儿童四大天性,即探究、社交、制作、艺术表现的天性;能实现高质量教学的五大要素,即参与、内容、关系、互动、评价的高质量。借助戏剧的形式,师生共创新作品、形成新自我、构建新关系,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 “训练主义” 与 “二手主义”,真正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徐俊则分享了他在本次教育戏剧教案设计中对德育目标的融合,并指出我们在面对经典文本时应当保持主体性。陈劲松指出,教育戏剧应当包含建构情境、叙事、反思三要素,建议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角色扮演体验,强化想象力与同理心培养,课后应加强师生反思,如讨论“非暴力解决冲突”的现实意义;同时建议高校与中小学深化合作,将戏剧教育资源辐射至更多学校,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论坛中,一线教师们也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戏剧融入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宜川中学附属学校苏治芳老师指出戏剧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 “媒介”,可通过角色转换激活静态文本,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让语言学习融入生命体验;上海师大附属外国语小学教师杜京晓老师提出教育戏剧的三大实践路径,即课本重构、情境建构、教师角色转变,建议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挖掘戏剧元素,设计具有创意的课程,并通过分层设计角色缓解学生表演焦虑。
张筱琳表示,青浦教育与上海师大的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次活动体现了理论高度、实践温度与思考深度;青浦区教育局将继续支持此类高质量教研活动,推动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合作办学惠及更多学生。
李晓芳对本学期工作坊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童话教研共同体项目构建了“高校引领+一线实践+师范生多元协同”的三维教研体系,促进了教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激活了学习生态,创新了教研模式。未来将推动成果普惠化、机制完善化、探索持续化,让每堂课成为滋养儿童心灵的土壤。
通过专家引领、同行交流和实践探索,与会者们对童话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潜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次活动不仅呈现了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鲜活案例,更搭建了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的平台,也为师范生打开了新的教育视野,最终为童话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助力。
林洵伊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24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
在活动开始前,我便非常期待本次的活动,因为我很好奇戏剧如何在童话中呈现。在台下观看戏剧在童话中发生时,我觉得很有趣,像是空间中出现了神奇的魔法,因为想象、角色扮演、表达让神奇的体验在课堂中发生了。我也感到很沉浸,跟随着课堂节奏在聆听、感受、思考,甚至在想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哪些部分可以借鉴本次的活动形式呢?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生的开心与成长,证实了做中学、玩中学的意义,学生在过程中不仅释放了自己的天性,回归了本真,还积极思考并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感谢童话工作坊的老师们让更多人感受到教育的多种可能。
姜新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22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这是我首次参与童话工作坊活动。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作为学生多是被动地从书本学习相关的理论,或者是接受任务自己编写、排练、表演剧本,很少从语文教师角度设计这样的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这次的实践让我跳出传统思维,意识到戏剧元素能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中。各位老师的大胆尝试让课本文字“活”了起来。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也我真切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的魅力。感谢老师们的探索,为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新可能。希望未来我也能像各位老师一样,在教学中大胆设计类似的课程,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