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下午,以“联动互享 共促成长”为主题的上海师大基教集团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工作坊第十次主题活动暨项目成果总结汇报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的研修主题是“小学生模型意识与能力培养”。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郭长江,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周燕菊、研训员王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企平,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小学数学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姚剑强,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潘小明,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小学数学教师》杂志执行主编蒋徐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赵玉梅,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临港新片区小学数学兼职研究员沈金娟,上海师大基教集团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工作坊全体学员,上海市浦东新区赵玉梅数学名师基地学员,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小学数学攻关团队,临港新片区二、四年级数学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科创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秋萍学校的数学教师团队,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退役军人学院研究生等7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工作坊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副院长刘兰英研究员主持。
王先云致欢迎辞。王校长对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由衷的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表示这所年轻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的赋能引领,今天的研修活动不仅是一场对过去一年研修活动与成果的展示活动,更是一场智慧碰撞、经验共享的盛会,学校将继续依托上海师大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优质的资源平台,探索高品质的办学路径。
课堂教学观摩环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刘一婵老师执教了二年级的“三角形与四边形”一课。本节课刘老师打破传统的静态认知模式,通过借助钉子板、七巧板等学具设计系列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三角形、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直观感知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图形知识体系。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黄佳美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的“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课。黄老师利用教室座位表这一情境引入,通过分层任务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内化模型,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逐步形成用数学语言抽象、表达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研修工作坊项目总结与成果汇报环节,刘兰英以“名师引领 同伴互助——在研修共同体中加速专业成长”为题,从研修项目简介、研修活动集锦、研修成果荟萃和研修反思展望四个方面对项目进行了全面汇报。项目在一年时间里,从聚焦课堂教学和深化课题研究两条主线,以线上线下混合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名师教学点评、专家微讲座、课题导师指导、小组研讨、交流分享、创意作业、成果展示等形式,彰显出以课题驱动助推课堂教学改进、以特级教师引领课堂教学反思、以过程指导助力科研成果凝练、以多元融合建设教科研共同体这“四大”特色,有力推动了研修学员在专题性研修活动中“做中学”, 高质量地实现了“六个一”的研修目标,显著提升了研修学员的“教”“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紧紧抓住以学员教师发展为本、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等“八个”关键要素,构建研修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合作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共促教师专业成长。
今天的两堂公开课正是研修工作坊的两位研修学员老师围绕自己研究的小课题进行的研究性教学,她们力图将课题研究成果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课题驱动助推课堂教学改进。围绕本次活动的研修主题,刘一婵老师以“在几何游戏中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模型意识”为题,畅谈了她是如何基于课题研究进行“三角形与四边形”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她表示,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设计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做中学”,“三角形与四边形”一课中,课堂以图形分割、七巧板等游戏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游戏实践—语言表达—总结归纳”这一完整的学习路径,进而发展模型意识。
黄佳美老师以“数对建模:直角坐标系中的空间思维启蒙”为题,阐释了“位置的表示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黄老师表示,这节课教学的核心不仅是教会学生使用数对或坐标系,更是通过建模过程培养其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能力,从模型需求的假设生成、抽象的模型表达、再到模型普适性的认知迭代,学生通过“数学内部迁移—生活场景应用—开放问题探究”等递进活动,验证数对模型的普适性,提升空间思维的灵活性。
专家点评环节,孔企平首先对研修坊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研修坊活动不仅聚焦课堂教学,提高研修的实效性,而且注重以人为本,以学员教师的发展为本,基于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最终回归课堂教学,在这循环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系列活动不仅带动了研修学员教师个人的成长,也辐射到了学员所在学校的整个数学教师团队,共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随后,孔教授高度肯定了刘一婵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与四边形”一课,认为本课教学注重以游戏活动为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理解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空间想象和数学推理等方式,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姚剑强回顾了参加为期一年研修坊活动的最深体会,并紧扣今天的研修主题,对黄老师“位置的表示方法”这节研究性教学课进行精辟的点评。他指出,本节课从实际场景的位置关系出发,在具体事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真正做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他对“唤醒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规则抽象——模型建立——应用迁移”这一闭环的教学设计表示充分认可,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实现了举一反三,体会到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初步启蒙了空间思维。教师要明晰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的异同,注重夯实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互动交流环节,特邀嘉宾赵玉梅校长首先对有机会参与本次活动表达谢意,接着简短分享了她的观课感受与体会。她认为,今天两节课无论是从课堂的探究环节、巩固环节还是评价环节,都体现出上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研修坊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她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样的研修活动中来,共同推动中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进步。
研修项目总结环节,每位研修学员都言简意赅地却又满怀激情地发表了研修感言。大家一致表示,研修坊活动不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帮助他们开拓了眼界,破解了自身在科研方面的短板。导师代表在感言中也表示,整个研修过程是互动互享、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有利于导师更全面的发展。研修坊主持人刘老师深情地表示,要感谢各位导师,感谢各位研修学员,让我们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和最真切的感受;也因为有彼此,项目才得以不断精进;感谢大家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使得研修工作坊活动硕果累累。
颁授仪式上,蒋徐巍和潘小明共同为本学期开课教师颁发开课证书,孔企平和刘兰英共同为11位研修学员颁发研修成果集,郭长江和刘兰英共同为所有研修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会上还对各位导师颁发了聘书。
最后,郭长江作总结讲话。他对研修坊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研修项目的整体策划创意表示充分肯定,对所有参与者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感谢,并指出上海师大基教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教师研修工作坊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他希望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研修学员规模,通过专家们的高位引领,进一步抬升研修高度,建高原高峰,推动中小学教师高品质发展,培育出更多更高水准的名师名校长。
为期一年的研修坊活动,学员老师们不仅提升了教科研能力,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也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据不完全统计,11位学员开设了18节公开课,成功入选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种子计划”主持人1人,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数学教师》拟录用论文5篇,获全国奖项1项,获区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项,获校级奖项5项,完成区级课题结题2项,申报区级课题3项,参加区级征文赛2项,开设区级公开课或讲座7次等。人人有课题、人人有小论文、人人有展板,项目组统一编印了首期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坊成果集,包含“成果展”“系列活动集”“教案集”“课堂实录集”“论文集”五个分册。
本次活动是上师大基教集团首期小学数学研修工作坊的收官活动,也是研修学员老师们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心怀感激之心,感恩之情,珍惜融入研修坊的机会,将所学、所思、所悟积极践行于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让课堂教学改进与数学教学研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动,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永葆激情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