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借助上海师范大学及集团校优势教育资源,提升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贵安实验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两所学校的办学质量,3月31日-4月3日,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晔,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书记高亭,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李晓芳,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挂职副处长、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姜杉,上海师范大学信机学院计算机师范教研室主任、附属贵安实验学校科技副校长季隽,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校长虞怡玲,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校长郑小燕,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校长陈丽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校长杨菊萍,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研训员王巍等专家、教师一行先后前往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贵安实验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开展联合教研及综合视导工作。
此次活动聚焦“双新”实施、教师梯队培养、特色课程建设等关键领域,紧密对接两所附属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为其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贵安实验学校
1聚焦校园:专家团实地考察,共探教育新生态
专家团在附属贵安实验学校校长张雷陪同下,参观了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从多功能教室到科创实验室,从校园电视台到即将于四月底启用的初中部新校区,校园内高起点、高标准的硬件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获得专家团高度评价,这些设施为跨学科学习和科创实践搭建了优质平台。
2座谈交流:共话教育创新,擘画发展蓝图
李晔在座谈中强调,附属贵安实验学校要依托上海师大基础教育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五育融合”。“五育融合”作为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是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学校需全方位、深层次推进这一理念落地生根。此外,学校要通过建设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凸显办学特色;同时优化师资培养体系,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力争将附属贵安实验学校打造成为立足贵州本土,且能辐射西南地区的优质教育品牌,为区域教育发展树立标杆,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贵安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副局长郑胥表示,附属贵安实验学校一直以来备受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区域教育改革的标杆项目,它肩负着探索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使命。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上海师范大学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多领域的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优质学校。
3探访初中部建设:智慧赋能,打造未来教育新高地
初中部新校区是本次考察重点。其以“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为核心理念,规划合理,教学区、实验区、运动区、生活区功能明确。教室配备智慧黑板、交互式教学系统,网络全覆盖,实现“云端课堂”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校区内的科创中心融合3D打印、机器人编程、无人机操纵体验等功能,获专家团称赞。附属贵安实验学校已制定详细搬迁计划,四月底将采用“分批次、分模块”方式完成搬迁,确保教学秩序不受影响,新校区启用后将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思维碰撞促提升 同课异构展风采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沪黔教育交流,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多所优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附属贵安实验学校开展“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活动涵盖小学至中学多个学科,通过课堂展示、专家点评、集体研讨,探索高效教学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数学、英语、语文、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展示中,教师们各展风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们紧扣新课标要求,达成教学目标,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多元思路。课后,教师和评课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与建议。
小学数学:附属贵安实验学校冷道蛟老师以“小猴排队编号”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在百数表里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地数与圈,用“田”字和“十”字格框数,发现规律填数,帮助学生感悟特定数集元素共性,积累探索经验,培养自主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发展数感。
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黄晓云老师以“百数表里藏着哪些秘密”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百数表,从不同角度探索数的行列规律,通过探究、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增强学习数学信心,理解数的排列逻辑。
课后,虞怡玲进行专业指导,指出教学应从具体到抽象,遵循“实物-表象-符号”认知过程;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表达时间探索规律;练习设计兼顾趣味性与思维性,教学设计体现结构化,将百数表与加减法学习建立联系,体现知识连贯性。
小学英语: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顾宇老师在附属贵安实验学校一年级(2)班、(3)班带来了英语示范课。她以观看视频《Weather》开启教学,从单词、词汇教学过渡到听力文本输入,让学生了解天气词汇和询问天气句型。学习单词、重点句型时,运用小组开火车读、学生pair-work、男女生分别练习等方式,增加学生开口机会。最后运用“weatherboard”,通过听音频、小组合作贴天气贴纸结束课堂。其课堂注重兴趣培养与语言输入,通过多元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度。
初中语文:附属贵安实验学校陈光飞老师通过“趣味模仿”小游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细节”定义。围绕细节描写类型设计“捕捉细节,表达感悟”环节,展示课本剧照片,让学生观察细节提炼传递人物性格的方法,提供“聚焦、分解、还原、放大”四原则并结合例文示范,让学生进行“添枝加叶,表述细节”练习。附属松江实验学校陆园老师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通过互动导入、素材比读分析、总结写作方法、片段写作、习作评价、拟定评价量表并小结等环节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初中英语:附属贵安实验学校孔薇薇老师以“清晰写作目标—分层任务设计—当堂成果生成”为主线,通过阶梯式任务链引导学生从句型仿写过渡到段落创作,注重夯实语言基础与培养写作思维,学生能结合核心词汇与句型完成主题写作。附属东滩学校郝雪莹老师以“范文分析—结构拆解—技巧提炼—自主创作”为框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示范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策略,注重写作过程引导,提升学生逻辑表达能力。
郑小燕高度肯定两位教师,称其均立足新课标,紧扣单元主题,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参与度高。孔老师侧重“目标—任务—评价”一致性,郝老师强调“方法—过程—生成”渐进性,为写作教学提供多元思路。
初中化学:杨菊萍执教了《氧气》教学示范课,以“贵安空气为什么这样好”切入新课,拉近与学生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学科研究内容与特征,从氧气用途引出性质,教学氧气物理性质时重视学生回归教材。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堂上,附属贵安实验学校秦老师以“打不湿的纸巾”科学小实验设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沿着研究空气史,通过模拟拉瓦锡实验动画视频、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测定原理,模拟红磷燃烧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学生积极讨论现象与结论,交流测定原理,老师引导归纳测定一般方法。
课后研讨环节,两位授课教师分享了各自的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理念。杨菊萍强调,要有效设计化学实验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其核心素养,并给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此外,专家团还针对附属贵安实验学校的校园电视台建设和班主任工作开展进行了专项培训与指导。
5校园电视台专题培训、主播培训
姜杉和赵沁暘为校园电视台栏目制作团队解决实际难题,从脚本创作、摄制技术到后期制作全流程指导,提升校园电视台制作水平,并对主播进行礼仪、着装和普通话专项培训,成效显著。
6班主任工作指导
陈丽萍为学校班主任队伍带来了“家校沟通效能提升”专题讲座,她通过真实案例和互动技巧,讲解家校沟通要点,强调了解家长需求、换位思考、用事实说话、真诚沟通和注重沟通场合的重要性,分享五层次聆听技巧,助力班主任构建良好家校合作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
专家团队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以“课堂提质、教师提能、育人提效”为主线,通过课堂观摩、专家评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新动能。
1课堂观摩与点评
小学数学: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肖梅老师执教《观察物体》,以“拍一拍、看一看、想一想”游戏贯穿课堂。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长方体,在“实物-视图-想象”的转换中建立空间观念。课堂设计紧扣新课标,将数学思维融入趣味活动,实现“玩中学、学中思”。
初中语文: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张芷悦老师执教《卖油翁》,以“故事复述+角色对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文言品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展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初中英语: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陈鑫老师以《Unit4EatWell》为载体,通过歌曲导入、饮食调查等活动,将词汇复现与健康饮食教育有机融合。角色扮演环节中,学生在“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情境中实现语言输出,课堂互动热烈,学科核心素养悄然落地。
初中生物:附属七星关区致公实验学校周纪华老师的《种子的结构》课堂,以“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双线推进。学生亲手解剖种子,借助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记录现象、分析差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共研议课
附属松江实验学校陆园老师用“三靓”点赞张芷悦老师的语文课堂:台风靓、书声靓、板书靓。她建议将教学目标分层表述,如“基础层——梳理情节,提升层——分析形象,拓展层——联系现实”;抓住“以”“笑”等关键字眼,结合反复句式强化文本细读;拓展环节增加对比阅读,链接《庖丁解牛》等篇目,拓宽思维广度。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郝雪莹老师就陈鑫老师的英语课提出三点优化建议:目标设计应凸显梯度。从“词汇识别→功能句运用→价值观形成”递进;情境创设要增强真实性,增加“家庭健康食谱设计"等生活化任务;评价方式要创新,引入录音自评与小组互评,强化元认知策略培养。
杨菊萍就周纪华老师的生物课进行强调:一是教师要精简课堂语言,精准提炼实验步骤,避免冗余表述;二是要合理分配时间,预留充足实验操作与思考空间;三是提问设计注重开放性,如“不同种子结构差异的进化意义”,激发深度思维。
3专题讲座
郑小燕以“立规、立研、立人”为主线,分享教师培养体系,指出学校要构建“全员培训+分层研修”闭环,完善“教、研、训”一体化机制;开展跨学科逆向教学设计工作坊,聚焦青年教师家校沟通等痛点;实施“青苗计划”“修炼计划”,搭建教师成长阶梯。
陈丽萍针对学生早恋、网络沉迷等问题,提出系统性策略:即家校共育,开设“家长课程”,引导家庭调整教育观念;学校主导,丰富校园生活,优化教学体验,培养规则意识;以爱育人,建立“学生档案”,持续传递正向引导。
虞怡玲从新课标理念出发,结合苏教版教材结构化特点,深度解读学科本质与教学设计逻辑。通过肖梅老师《观察物体》的课例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提炼出“真实情境驱动”“任务分层递进”等实用策略,为新课标落地课堂指明方向。
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朱远妃老师以《滨江梦想》课程为例,展示学校“皂梦空间”实践项目:学科融合艺术(包装设计)、劳动(公益义卖);能力培养,在“做一探一创”中提升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评价多元,采用“过程性记录+成果展示+社会反馈”多维评价。
季隽围绕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创新开展专项指导。他聚焦英语写作、作文批改、数学题批改、历史学科分析等核心领域,融合技术工具应用与教学方法实践,为教师带来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分享。
此次综合视导与联合教研活动,是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推动附属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推动了两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将继续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教学各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加强集团学校之间的紧密交流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