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下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振武教授前往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开展“海上名师云端大讲坛”线上专题讲座,主题为“美国文学阅读的另一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郭长江教授,奉贤区部分骨干教师,上海师大外语附中的宋桂华校长、金嫕副校长,课程与教学处王华主任、翁崇涛副主任、戴锭副主任,书院李初阳院长、朱艳晴院长,以及高一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翁崇涛老师主持。
朱教授如数家珍式地讲解了世界读者熟稔的九位美国作家的代表作,包括爱伦·坡《被用光的人》,马克·吐温《火车上的食人族》,欧·亨利的《廿载之后》,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福克纳《熊》,海明威《杀手》、《午后之死》,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丹·布朗的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如《数字城堡》、《达•芬奇密码》等,穿插了九位作家相关理论或文学作品推介,伴有朱教授与丹·布朗的一次短暂的现实接触经历,不仅内容充实,而且生动有趣,背后更是体现着严谨科学的学术精神。
朱教授在介绍这些作品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作品中的现实问题及当下启示。爱伦·坡《被用光的人》中对日益被机械化的人担忧,马克·吐温《火车上的食人族》中个人对社会的不满以及担心被吞噬的焦虑,欧·亨利的《廿载之后》中诚信与守诺的冲突等,都是美国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更是体现了作家们对当下和未来强烈的关怀。对当下的启示有:文学还是要关怀当下;作家还是要尊重读者;小说还是要尊重传统;文学还是要有文化品格等。
最后,朱教授阐明了“为什么阅读美国文学”:深入阅读美国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准确地了解美国社会现实,而不是盲听盲信,在盲目崇拜别人的同时迷失自我;了解美国现实,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他还强调了经典文学对个体精神成长、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呼吁同学们阅读经典。
互动交流环节中,朱教授真诚而精彩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包括对“经典”概念的再理解,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问题等。同学们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也产生了更多的关于文学的问题,讲座之后许多同学都用笔写下了自己学习后的感悟。
I care not whether my work be read now or by posterity. I can afford to wait a century for readers.(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这是朱教授讲座中引用到了爱伦·坡作品中的一段话。经典作品穿越时光隧道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借助这次活动,能让同学们更愿意触摸、走进经典作品,让经典作品与我们产生意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