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综合指导及UGS开题论证会顺利开展

发布者:网站助理员发布时间:2025-04-07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助力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320日,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郭长江、基础教育处挂职副处长姜杉、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陆超博士赴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开展综合指导。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袁万萍校长携学校中层领导及部分教师参与活动。

郭长江开展了题为《弘扬师德师风——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前行》主题讲座。郭长江指出,新时代教育对教师师德师风抱有崇高期望,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深化。使命使然谓之“道”,良善之约谓之“德”。为了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需要,同时应对剧场效应下群体焦虑的教育之挑战,教师应当秉持人文关怀与科技赋能相结合的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以个性化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塑造为核心,实现教育本质回归与人的全面发展。

郭长江强调,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作为上海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实教育集团的第一所高中分校,要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上海师大基教集团核心学校,聚焦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和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

姜杉为同学们带来了《青春思辨场——高中生公众演讲的方法与技巧》专题讲座。学会“有效沟通”是当代学生发展和交流的关键,也是掌握演讲艺术的必要目标。姜杉老师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生动的表达,一步一步为同学们揭开了公众演讲的神秘面纱。姜老师以自身为例,生动地诠释了如何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以精妙的语言表达为同学们展现了演讲技巧背后的情感艺术和智慧光芒。讲座气氛随着互动环节而逐渐升温。无论是姜老师“就地取材”的“气”、“台”、“机”三个字的接龙创意游戏,还是演讲实战演练,都让在场学生在欢笑与掌声中感受表达的魅力。学生们大胆走上舞台,在姜老师耐心专业的指导下开启了一次与舞台的邂逅,突破自我,焕发出活力与光彩。

活动中,郭长江为同学和老师们带来了《哪吒2》主题曲《此生无憾》歌词的朗诵。“郭老师将岁月和情感全部揉杂在了文字的朗诵中”,在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中,姜杉老师这样评价道。紧接着,又一个抛出的彩蛋再次将场内的气氛推向高潮——袁万萍登台朗诵了经典篇目《青衣》节选,将筱燕秋“从广寒宫坠落凡尘”面对命运和现状的不甘与挣扎和文字与情节蕴含的宿命之感深情朗诵。

为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与论文写作能力,陆超博士带来“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路径”专题讲座。陆博士以“如何识别一匹马”为例,引出实证研究区别于直觉与经验总结的本质:通过理论视角和数据分析揭示问题的规律与本质。实证研究强调有证可据,是社会科学中最基本的研究范式。陆博士详细介绍了量化研究(如问卷调查、准实验研究、面板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如访谈、案例研究、政策分析)。以“高中生师道素养培育效果的研究”为例,陆博士介绍了量化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在写作指导环节,陆博士细致讲解了论文的结构规范、语言特征及常见问题,就“题目如何立意”“摘要如何提炼”“关键词如何选取”“引言如何展开”等实际问题做了深入剖析。

袁万萍对上海师大基教处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并对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全体教师提出要求,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应当坚定信念、勇敢前行,在弘道追求与躬耕态度的引导下,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此为旗帜,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自信地说:“人文奠定根基,科技改变世界,教育引领未来。

UGS课题开题论证会

 43日,《基于人机协同的学科形成性评价实践研究——以AI赋能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为例》UGS开题论证会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顺利召开。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惠康、基础教育处挂职副处长张磊、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陈兴冶、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王昌国、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林晓教授、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周燕菊、崇明区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邱云峰、崇明区教育学院高中英语教研员沈宇丹作为论证专家莅临指导。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洪璇副教授、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校长袁万萍、英语组、综合组及科研室相关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

本课题由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提出需求,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发布课题申报指南,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申报并经专家评审后立项接题,旨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英语学科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推动教育数字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袁万萍表示,依托上海师大基础教育处发起的“大学-中小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得以在各方权威专家的稳固支撑下,组成强有力的研究共同体,探索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以英语学科教学实际为切口,学校将以本课题为抓手,探索以AI赋能写作教学与形成性评价。这既是课堂实践的尝试,也承载着学校对未来教学场景的前瞻性思考,希望通过人机协同让教学更精准、评价更有效、学习更有温度

开题报告


 课题汇报由洪璇与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综合组组长曹啸岭老师共同完成。曹老师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路径、研究重难点、研究进展与计划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他阐明了本课题的两个研究问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形成性评价的评价量表应如何构建?如何从人机协同的视域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更有效地应用形成性评价?为此,课题组在认真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和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后,提出构建多级英语写作评价量表,并将据此探索基于AI双评的高中英语写作评价模型。

洪璇为课题的技术路径与数据支持做进一步介绍。上海师大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基地和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本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学校开展智能体研发和数据驱动的语料评估。课题组将在过程性评价中,借助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取非结构数据的特征,构建学科知识图谱,推动英语写作评价的变革。

专家论证


林晓充分肯定课题的前沿性与实践价值,并提出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英语写作量表需细化标准,结合具体评分指标,增强信效度;二是提示词工程对于大语言模型表现影响显著,应作为智能体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她建议课题团队还应关注本地化资源支持和校本数据积累,为课题成果的生成和转化做好准备。

陈兴冶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速度快于教学方式变化的速度。一线教学迫切需要进行创新探索。他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厘清项目名称中的核心概念,划定人机协同机制的边界,细化“形成性评价”的操作定义,优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维度,结合教学流程明确分阶段目标,构建可视化指标体系,助力教学决策与个性化干预。同时,在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可以引入并提炼上实总校英语学科专家教师的评价经验,提升AI评价的准确性。

王昌国从教育信息化实践者视角出发,指出需要考虑项目时间安排和技术的最新进展。他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在技术落地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建议将数据存储本地化,保障项目合规性与可推广性。借力上海师大基教处,学校可尝试在UGS模式下联合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与数据管理,充分发挥高校的优质资源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的辐射引领作用。

邱云峰认为对人机协同与形成性评价的综合研究能够破解“反馈滞后、标准模糊、资源失衡”的三大英语作文评价难题。她建议课题组关注评价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思考英语学科评价逻辑与技术评价逻辑的适配性,在技术空间与评价空间上形成清晰的边界设计,让评价过程可追溯。她也期待本课题能够作为崇明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沿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的新范式。

沈宇丹从英语学科专业视角出发,建议细化评价细则,基于学情打磨评价量表,综合考虑素养与能力等维度。她指出,对于智能体的使用应兼顾学情适配性与“教--评”一致性,要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学生群体与研究周期,记录好学生能力进步与语言素养提升的全过程。此外,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用好人工智能工具,引导学生自主提升学习与写作能力。

张惠康在总结中表示,本课题作为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推进的实践研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具有推广应用的巨大价值。开题论证集结了区域、高校、集团校、兄弟校层面的专家力量,碰撞出引领学科、学段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希望课题组在专家指导下继续打磨“施工图”,利用好高校的平台与学术资源,深化数据结构设计,扎实推进项目研究。在此框架上,推动成果校际共享与实践转化,真正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转型提供崇明样本、东滩经验。

此次系列活动,是上海师范大学发挥教育引领作用的生动实践。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将继续加强对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的指导,以智赋能、以评促学,为师生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