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黄浦梅溪小学非常荣幸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王正瀚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崔丽莹副教授,分别为一、二、三年级师生开展《“敢问路在何方”——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和《新冠疫情下的“心”防护》两场线上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王正瀚教授利用“平时大家逛过街吗?有哪条上海马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小问题,结合学生生活,启发式地引导学生们聚焦上海的马路。接着,王教授详细介绍了当今上海马路命名的规律,他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马路——“南京路”着手,南京路附近南北向道路,多以省区命名,东北向道路则多以城市命名。
画面一转,通过观察更大范围的上海地图,同学们跟随着王教授,开始一场线上“春游”。王教授宛如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同学们“走南闯北”。在边走边听过程中,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走在上海街头,真会有在全国各地旅游的感觉。
随后,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上海马路之趣”。比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路名取的都是以中外科学家的名字。同学们居住的老西门街道中的“学前街”、“文庙路”、“学宫街”和“梦花街”和古时候的科考有关。而梅溪小学的校址“永宁街”则蕴含着“永远安宁”的美好寓意。
紧接着的“上海马路之最”将此次讲座气氛推向最高潮。在和王教授互动中,同学们认识了上海最长的马路——沪太路;最短的马路——太平路;最宽的马路——世纪大道;最窄的马路——龙泉园路。
最后,王教授热情地向同学们发出了进一步探究上海马路历史的邀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条喜欢的马路。学生们一呼百应。
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通过录下音频、视频畅所欲言,分享自己云学习的收获。 二三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则纷纷拿起纸笔写下了自己的收获与感谢,画出了自己心中喜爱的马路。
基于疫情背景下,为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家长关注疫情时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本次讲座,崔丽莹教授围绕“护心”和“健心”两个关键词,从专业角度为大家带来了科学的解答与建议。
崔老师先从“认知”、“情绪”、“行为”和“身体正常机能”四方面出发,阐述学生们容易出现的消极表现,以具体事例为载体,让孩子和家长意识到护心健心的重要性。
如何护心呢?崔教授分享了5个小妙招:做好计划,规律生活作息;积极行动,缓解焦虑 情绪;主动沟融,保持关系联结;自我暗示,改变消极认知;大胆求助,寻求专业支持。
如何健心呢?崔教授带来了4个好方法:从危机中获得成长;从帮助他人中提高自信;从感恩他人中增强幸福感;从克服困难中加强心理韧性。
崔教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把一堂科普讲座说得绘声绘色。听了崔老师的讲座,同学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不被消极情绪所控,共同呵护心理健康。
同学们详细记录了崔教授的小妙招,为接下来积极健康地参与线上学习保驾护航。 更多的同学通过此次讲座内心得到释放,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收获,抒发了4周线上学习的压力,对老师同学的想念,以及对战胜此次疫情的信心。
通过此次云讲座形式,上海师大附属黄浦梅溪小学用实际行动践行“停课不停学”,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眼界。同时,想家长所想,忧家长所忧,甘于充当坚强后盾,帮助家长们能在疫情期间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支持,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和睦,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