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5年新春学术报告会暨基础教育分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与实践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郭长江主持会议,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校长赵婷、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校长袁万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校长闵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日新实验学校校长沈敏,以及来自附属学校的骨干教师、本校研究生、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相关同志等30余人现场参会。
主题发言环节,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的四位附属学校校长立足不同学段与办学背景,分享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建校十余年来,在科创教育方面硕果累累,近三年学校70%以上的学生在市、区级科创大赛中获得奖项。赵婷校长以《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学校通过课程重构、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构建"学术引领、实践赋能"的培养模式,强调个性化培养与创新思维并重的育人理念。
近年来,学校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生态+”课程体系,设计了涵盖“生态知识与方法”“生态实践与活动”“生态理念与文化”的课程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绿色低碳、保护环境、能源节约的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为了助力学生科创素养的提升,学校以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研究”为抓手,打造“项目驱动型”科技教师队伍,并聘请30余名高校专家教授作为校外导师队伍。
为给学生提供学习与研究的支架,学校还提出了“四个一”科创学习模式:一个课题研究全流程、一支联合指导教师团队、一本研究型学习手册、一场学术节活动,让科创的氛围蔓延在校园,也贯穿每一位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涯。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是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学段的唯一分校,创办于2022年。袁万萍校长围绕《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构建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高中课程新生态》,提出创新的核心理念:夯实创新所需的能力、发展创新驱动的思维、开拓创新求知的视野、呵护创新发展的可能、创新自觉创新的生态。
上实东滩传承上实总校在弹性学制、特需课程开发等方面结下的智慧经验,以激发学生创新自觉为目标,着力做好“三个一”:建设一座互联互通、开放自由的学习中心;打造一份实时更新、因需而设的课程清单;建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技术加持的探索课堂。
闵辉校长在《“分布式领导”视角下公办初中资优生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分享了分布式领导的概念和启示。闵校长指出,初中孩子的资优生培养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资优生培养的一个关键是保障学生有自定步调的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在教育公平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发展路径。
附属闵行第三中学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步提升为资优生培养目标,打造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初步建立以拓宽基础型课程为主、深化探究类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上海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紧密合作,将项目管理分布于各参与单位与个体之中,形成促进资优生发展的培育共同体。
沈敏校长以《普通公办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题,分别从核心理念、课程设计、师资培养等角度介绍小学阶段的资优生培养探索。沈校长倡导“无愚蠢问题”“试错学习”,小学阶段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在基础教育阶段早期识别并呵护学生的创新潜能。
2011年,附属闵行日新实验学校开展资优教育实验,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探索机会。课程多以综合主题学习为主,嵌入学生课表,每周开展半日,学习主题涵盖儿童哲学、逻辑、上海探索与发现、编程思维、创意设计等。2024年,上海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实验基地落户附属闵行日新实验学校,进一步助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者围绕“基础教育公平与拔尖培养的平衡”“创新素养评价标准”“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基础教育需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为原则,通过课程改革、机制创新和社会资源整合,构建适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次论坛是上海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理论研讨与案例剖析,既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育人路径,也为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挥教育研究优势,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