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召开了UGS课题《高中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机制和路径研究》的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院长张晓兰。本次论证课题是上海师范大学2025年度UGS课题的首个开题项目。
此次论证会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中之,闵行区教育学院学科德育研究室、区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秦书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贺莉等作为评审专家。与会嘉宾还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姚秋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院长张晓兰,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挂职副处长姜杉、张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孙逸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师张蝶、宋鹏飞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婷,副校长吴江,学生处副主任、团委书记董帅含以及政治教研组全体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郭长江主持。
首先,郭长江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UGS”课题,明确UGS专项课题是由一线学校提出需求,由基础教育处发布课题指南,由高校教师填报课题申请书,高校教师带领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开展研究,旨在攻克一线学校当前面临的难题。
赵婷致欢迎辞,对各位领导、专家以及同仁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她指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作为闵行区第二批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学校,积极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并分享了学校在思政课改革和思政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思考。
随后,张晓兰立足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课题做了全面介绍。她提到,本课题研究聚焦高中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问题,以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心理健康四个维度为重点,以“行走思政课”为载体,探索二者的融合机制和路径。
上海师大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政治教研组长朱林英作为课题实施负责人,围绕“高中思政大小课堂”融合的路径探索,从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融合目标、在学科基本观点下梳理融合内容、凝练“主题链”式课程体系、探索综合创新活动方法、构建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等五个维度,进一步介绍了该课题中的初步实施计划,并强调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融合活动,确保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内化。
随后,与会专家和嘉宾对课题进行了点评。
秦书珩从校本资源、专家队伍等方面肯定了本课题的实践性与引领性,并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引进来”,用好场馆资源上好常态课;二是“走出去”,实现“知、信、行”统一;三是从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角度构建主题思政教育课;四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为内容支撑;五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力量根基;六是建立学校大小课堂融合课程架构,推动融合机制具体化、实践化。
贺莉从三维主体角度提出相应建议,即立足两类学生群体的主体维度,厘清不同学生主体的融合课程目标与活动方法;基于教师成长导向,正确处理教育与教学的矛盾冲突;从区域发展角度,紧密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为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周中之在研读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指出科研项目要打得响,必须抓住学校地域特色和思政特色来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并以“嘉定孔庙”为例,强调课题研究要聚焦“缺口”,挖深挖透。同时针对课题成果,提出可以聚焦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等资源,开展专题座谈会,激发多元主体对话交流,引发社会性的思政教育反响。
姚秋磊指出可以聚焦政治与法治主题下的上海市社会性资源,在寻觅习近平总书记的上海足迹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融合,并从基层治理、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操作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资源支撑。
最后,郭长江作总结讲话,他高度肯定了专家们的指导建议,提出要利用已有资源,开发新资源、新技术以及典型融合课例;要以学生群体为突破口,聚焦热点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融合课堂教学思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支撑,挖掘浦江区域性思政特色。
此次UGS课题开题会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思政课教学搭建了一个研究平台,也为学校思政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校政治教研组教师表示将在高校专家队伍的引领下扎实做好教学科研,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为学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未来,上海师大将进一步运用UGS项目更好助力附属学校发展,在实现高质量科研驱动高水平教学的实践之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