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学术导师阶段性成果交流会暨 “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启动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沈杰、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兼教育局局长张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凤、基教处副处长兼上海师大附属嘉定高级中学校长郭长江、基教处副处长李晓芳,上师附中宝山分校校长贺亚丽、宝武人才开发院副院长张丽娟及上师附中部分校区代表、上师附中宝山分校首批85名学员出席了会议。此次活动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建校69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上师附中宝山分校于今年3月启动了“学术导师”计划,由高校博士生导师指导高中生进行学术研究,是上海首创,同时也是上师基础教育集团“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个试点校。
贺亚丽介绍,学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依托集团教育资源,聘请21位大学博导结对85名高中学生,积极探索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半年多来,同学们跟随导师走进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数理学院光电子实验室、参加学术研讨,经导师的学术精准指导,从科技、人文、心理等多个领域分别进行探究,在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取得质的飞跃。目前,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形成课题论文并参加了市级竞赛。
推开学术之门,高中生的课题初体验
会上,陈昌来、李利珍、储继峰、朱恒夫四位博士生导师及上师附中宝山分校的学生代表对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我第一次看到了大学实验室中的高级设备,第一次学习了光催化剂的原理,第一次进行了光催化氮氧化合物的实验。”高二(1)班的刘雨何同学是第一批“学术导师”计划的学员,半年多来,他一直跟随朱建导师进行了环境化学项目研究。“在这些前所未有的体验中,一颗小小的学术梦的种子,开始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李成诚同学在跟随导师查清华教授读辛弃疾的诗词时,从他的豪放、勇猛中,读到了他的“英雄孤独”。“查教授敏锐地发现了我的感受,鼓励我从‘孤独’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研读辛弃疾的诗词。”
朱恒夫教授通过带领同学们参加业内学术研讨活动、观看儿童剧,阅读剧本,让同学们增长了见识,学习古体诗词曲、剧本的创作。陈昌来教授专门成立了由导师和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共同组成的学术指导小组,并选择了贴近生活的五角场“语言景观”以及“微信表情”作为同学们的研究对象。
教学相长,一场导师与学员的双向奔赴
陈昌来教授在演讲中表示:“学术导师计划的实施,不仅激发同学们的研究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对导师和导师组来说,也是一次学术指导和学术经验的升华,对于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教学相长,导师们有了更深的体会。”
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学术导师计划是两校深度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宝山区更多学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大中小贯通”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上海方案”
会上,上海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正式启动“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团将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校师资与设施资源弥补集团内80所附属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短板,并积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让中小学感受学术魅力、科学家能量,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夯实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符合未来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之下的基础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引领科学教育发展。期待各方携手加快探索和走出大中小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未来学校的上海模式,为全国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贡献瞩目的“上海方案”。
会议还举行了“大思政课”社会实践育人基地授牌仪式,以产学合作方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